願上帝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情;上帝賜予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上帝賜予我智慧,明白兩者之間的差距。
這段話是作者之一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博士的座右銘,也是我常常向上帝禱告的話語,放在整篇讀後感的開場,作為我對讀了這本書深深的感動,及對造物主無限的感恩及敬畏之情。
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書,由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博士及安寧照護先鋒大衛•凱斯樂醫師聯合撰述。
全書分成15課,每一課講述一個人生重要的課題。這些課題是「真誠」、「愛」、「關係」、「失落」、「力量」、「愧疚」、「時間」、「恐懼」、「憤怒」、「遊戲」、「耐心」、「屈服」、「寬恕」、「快樂」及最後一課--「用心品嘗生命」。
曾經在副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他尊重每一種宗教:「是那個創教的人觸及了生命最深沉的部分,生命垂直的深度,常常也因為他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在痛苦中提煉了人生的信心。」看這一類提昇人生境界的文章,往往像洗三溫暖一樣,在一陣揉捏推拿後,就是徧體的舒服受用。
在「真誠」的功課中,一個學員說到一次重大車禍的經驗,當撞擊的那一剎那,她看著緊抓方向盤的雙手,她決定不要這樣活著,也不要這樣死去,於是她閉上眼睛,吸了一口氣,雙手放鬆自然下垂…..,當一切回復平靜,她發現車子被夾得像是手風琴,而自己竟然安然無恙,事後警察說,還好她放鬆雙手,因為肌肉緊繃更易造成重傷。
當我們生命到了最終的時刻,我們終究必須卸下非我的一切。我們看到臨終的病人,我們看不到他以前的缺點,只會看到「那個人」,一個真真實實的人。
米開蘭基羅創造出「大衛」,那麼偉大的作品,是如何雕琢出來的,答案是:「不過想像大衛本來就存在石頭裏,去除多餘的部分,便顯露出原本存在的東西,那偉大的雕像早已創造好,亙古以來一直存在著,只是等待被顯露而已。」
在「愛」的功課中,作者闡述「找到真愛的關鍵不在尋找的方法,我們追求的完整人生就在此時此地」,很多人繪製的都是愛的理想圖,如果他怎樣,我就如何如何,可是現實總是令人心碎的,理想的圖像只是一個梗概,我們必須自己填滿那些不美好的細節。
一個各方面都要求完美的女士,每天晚上回家看到兒子穿著女友送的破爛襯衫,都忍不住破口大罵。有一天她聽了作者演講,演講內容有一個生命盡頭的練習,想到如果兒子第二天會死,她的感想,這時她恍然大悟,原來她願意在兒子死後無條件愛她,卻不願在他活著的時候愛他。而且奇妙的是,當她不再嘗試改變兒子以後,反而發現他本來就是很可愛的。
拋開條件,你會在想像不到的地方發現愛。
美國阿拉巴馬有一個奇人,米樂•富勒滿腦子都是錢財,從法學院畢業的時候,他已經靠著天生的商業頭腦,買賣雞鴨牛豬,成了百萬富翁,他每天都在日記裏計算著每分鐘的收益。就在他專注於他欣欣向榮的事業時,他的妻子突然出走,他覺悟到財富對他一點意義也没有,於是在他二十九歲那一年,重新建立婚姻,賣掉所有財產,將錢捐給慈善機構,並將生命奉獻給上帝。
米樂•富勒創建了一個「人道家園」的住屋供給組織,幫助低收入戶家庭建造簡單的房舍,到目前為止這個組織總共在全世界三千多個社區裏建造了十五萬個住家,提供六十二萬五千人住宿。
是什麼樣的一種心境,讓一個這麼重視錢財的人大徹大悟,竭力造福人群,我想,米樂•富勒是個知道「用心去活」的人,人生重要的不是生命的量,也不是你擁有了什麼,而是生命的深度和廣度,「上帝以各種方式教我們因失去而學會珍惜,因愛而了解自己」。
最後,也是書中一段有趣的話,與大家共勉之:「人就像一塊餅,一塊給父母,一塊給愛情,一塊給子女,一塊給事業,有些人到了末了卻没有留一塊給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餅。」千萬不要當一塊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的餅,也千萬要多愛自己一些,多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偶爾給自己一點小小的驚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