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書名--候診室裏的菩薩,起初還不大了解作者說的是什麼,可是看過內容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書名和我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是類似的意思。
現在的醫病關係是很僵化的,醫生以現有科技、從上到下、像神一樣的對待病人。
而病人則畏畏縮縮、全心全意像神一樣的信奉醫生。(可是我們忘了醫生也是人)
作者發現這樣是不合理的,所以以他多年的行醫經驗,希望從兩方面改善,一方面是醫病關係的改善,希望醫療不是醫師單方面的決定,還要參考病人的想法,因為身體是病人的,他有絶對的自主權,而且病人也要積極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參與治療的過程。另一方面是醫療技術的改進,例如醫療方式加入另類醫療,如針灸、瑜珈、冥想等。
作者提到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的問題,談到生命品質,生命的本質不只是活著,還要活得有意義、活出光采,這又牽扯到安樂死的問題,醫師可不可以幫病人安樂死,作者是贊成的。
書中舉了幾個例子,講到人們都因為生了重病才了解生命的可貴,才了解為什麼不願付出愛,才了解為什麼不知父母是愛我們的,這樣子代價未免太大了,我們為什麼不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就好好的把握生命,好好的過生活呢?
在第五章「臨終的智慧」裏,作者提到「自由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再也無可失去」,是的,有捨才有得,無可失去才是真自由。
帕爾曼的音樂,相信聽過的人都會被他震攝,帕爾曼是個患有小兒麻庳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不知是他的才情,還是他對生命深刻的領悟,他的樂音激昂、如萬馬奔騰、撼動人心,作者提到帕爾曼,是因為帕爾曼了解生命,勇敢面對生命,活出生命真正的意義。
作者提到「善的生命」,要我們的心靈從固體狀態,轉變到液體狀態,希望我們面對生命,要謙虛、要柔軟,這讓我想到老子的說法,牙齒很硬,可是人老後留下的卻是柔軟的舌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