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顛覆年齡

中午,邱天助老師導讀他的大作—「顛覆年齡」,他說這本書是對年齡有了困惑,而且是為了自己才寫的。


  

書中提到了西元2,036年,每四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是老年人,我們應該提早作心理準備。他從心理、生理、科技、文化、消費、就業各個層面,反覆舉證,希望打破銀髮族的迷思:年紀大的人除了行動比年輕人緩慢之外,其他的一切其實和年輕人是不相上下的。

  

年輕族群和老年族群的對立,互相的嘲弄,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是資本主義作祟。因為資本主義講求快速、講求效率,年紀大的人的慢,成了資本主義追求績效的障礙。

  

可是緩慢也沒什麼不好,當我們在欣賞名畫的時候,是不是慢慢的欣賞、慢慢的消化,會有更多的感動呢!我們要打破這個迷思,並不光是幾個小團體的努力就夠了,應該要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思想方法、或是思考模式來帶領,這就有待大家的努力了。

  

書上還提到「工作的價值」:人不是因為工作而有價值,工作是手段,不是目的。確實,因為資本主義的盛行,人人為了工作而工作,大部分人都成了工作狂,空不下來,有了一點空閒時間,就渾身不對勁。殊不知人生而為人,本身就有他獨特的、不可抹減的價值,年輕人如此、年紀大的人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青少年的時候,是「生物人」,依著生物的本能而生存;中年的時候,是「經濟人」,是為了個人及家人的生存而奮鬥;老年的時候,應該是「文化人」,是享受文化陶冶、實現內在自我的時候!

  

讀書會中邱老師還提到了最近大為轟動的18歲男子和51歲女子的老少戀,他說我們很有可能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大概是為了什麼而在一起,卻不能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是不是單純因為愛情而結合。老男少女,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可是老女少男,我們卻用異樣的眼光來看,這是不是很不合理。

  

老師將這個社會對老年人的迷思,作了一番客觀的剖析,聽完老師的導讀,覺得大腦像是經過一陣按摩似的,又像僵化的筋骨,透過名師指點,打通任督二脈,非常舒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