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工作學習地圖

相信打過網球的人都有這種經驗,當球打得滿天亂飛的時候,愈是拘泥於教練的一指一示,愈是疲於奔命、滿場撿球。

作者告訴我們,這個時候,不要太在乎拍子要指向哪裏、腳尖要斜向幾度,最重要的是要聽從我們心裏的聲音,想著我們要讓球打向哪裏,它自然就會飛向哪裏。

作者創立的「內心戲理論」,要我們信任自己,建立自我價值觀,重視意識自覺,留意發生在內心及周遭的訊息。

這是個當頭棒喝,以往市面上充斥著你要如何如何,你這步應該怎麼做,下一步應該怎麼做的書,我們往往忘了,某些技藝是可以駐足在我們潛意識裏的。我們的腦子很神奇,鋼琴家彈奏樂曲時,他並不特別記得這個曲子是什麼時候,或什麼地方學會的,同樣的,籃球選手也不會記得他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精通這些球技,這是一種內隱記憶。當我們一步步學會了一項技藝,經過了我們的大腦編碼、貯存,當我們要提取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經過特別的指示了。

「表現等於潛能減去干擾」,在職場上,我們習於等候指示,而且也得到上司過多的「關愛」,做起事來綁手縛腳。領導者應該是教練,可是太多教導,卻不利於員工的學習。

提到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和作者有同樣的自省,那就是「學習」!

做事要像個「執行長」,想想看今天這個企業是你負責的,這件事你要怎麼處理,這樣做如何,換個角度做又如何,如果你今天是產品的消費者,你會要求達到什麼水準!成本的考量又如何?

職場應該建立起學習型文化,有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由各個面向補充自我。可是,在這個關鍵點,我們要強調的是,學習型組織不是基層員工的事,應該要整個企業動員起來,尤其是在這個社會結構鉅大變動的時代,我們正面臨少子化、老年化、經濟泡沫化等問題,如何因應,實在是應該要大家都有自覺。在這個分工精細的世界,每個人都被訓練成一顆螺絲釘,每個人都有缺乏,缺少人文素養的,就多看些史哲文學;缺少通識教育的,就讀些科普常識;缺少美學涵養的,就多浸淫在音樂美術的氛圍裏;當然還有一種是缺乏自我認識的,那就多看些心理方面的書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