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洞察

一開始,老師補充了閱讀的方式:第一種是檢式閱讀,第二種是分析閱讀,第三種是綜合閱讀,讀書要讀到第三種,才是最完全的,她希望我們都能夠進展到第三階段。

牛頓有兩句名言:「假如我看得比較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句是「我不知道世人把我看成是什麼,在我自已看來,我只不過是個在海灘玩耍的小男孩,在嬉戲中偶然找到一顆比較平的石頭,或比平常美麗的貝殼,但是,伸展在我面前卻是我所不知的真理大海。」

我以牛頓的話來做為開場白,是因為牛頓在東西方的科學界都是一個相當有才氣、肯深入思考,又有許多創見的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在各行各業都是可以說得通的。

全書的重點,是希望藉由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科學前輩如何洞察宇宙的奧秘。我們在深入思考時,尚且要兼顧事物的本質,而不單只是看事物的表象。其實不只是研究科學如此,在文學及藝術方面,若想要有些許成訧,其用心及過程與科學並沒有兩樣,一樣需要對事物洞察的能力,以及整理思路的技巧。「西方的科學成就,是西方文化的整體成果之一,他們在科學大力進展的同時,文學藝術也在蓬勃前進。」作者希望能藉此矯正社會上對文學藝術的一些偏見。

書中,作者發現西方人比東方人深思一些,而東方人則廣博一些,這句話真是正中要害。譬如說「雪花是六角形」這件事,東方人在西元一三○年就已記錄下來,「而西方記載則遲到十五世紀才出現,西方把這些現象和化學的晶體現象逐漸結合起來,成為一套系統井然的固態物理學」,看了這個故事,我們應該要深思,即使我們的民族性如此,我們是否可以在缺失方面加以彌補。

第一章作者藉由許多說明,闡釋「人是否為萬物之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過人有一項動物沒有的能力,就是第二章所說的「觀察與記錄」,在這章中,作者強調「整理思路」的重要性,所謂「洞明」,所謂「練達」,不外乎理路清楚罷了。

第三章說到「合情與合理」,作者舉了「山雞舞鏡」、「螟蛉之子」、「冬蟲夏草」、「鱷魚食子」等幾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古人對自然界的觀察是合情的,可是卻不合理,這種例子,在西方也很多,可是西方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在歐洲大陸興起理性主義,與在英國興起的經驗主義相互激盪,逐漸有一股明要求「合理」的潮流出現,而成西方文化思想的主流。兩派的辯證,「使得當時剛發芽的現代物理學得以站在更明朗的根基上,而不是由教會或國王來審判科學之正誤。」,也使得社會大眾對科學產生信心。

但是那時的東方呢,由於明帝國崩潰,科學研究停滯不前,東方人不求深究的習性,及講求華麗的辭藻,也是科學進步的致命傷。不過,在一片渾沌中,我們還是見到了一線曙光,他特別提到論衡的作者王充,「假如王充得以生在像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及休謨等人物社會環境中,他就會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放出萬丈光芒,而中華文化將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學習的對象。」王充貫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實事求是的精神,及清晰的理路,辯證了許多事物的真偽。

再來幾章講到「宇宙模型、光電磁、相對論、量子力學」,古人對「大自然」有著許多的觀察,也有許多幻想,當然也留下了許多的記載:天的形狀、天的邊界、日月星辰的模樣、天象對人界的影響、光的本質、時間膨脹、四維空間的凹洞、宇宙旅行、黑洞,量子世界、測不準原理…等,其中有一些是迷信,但有更多的是科學家鍥而不舍的努力,才奠定了今天的基礎。

全書洋溢著一個游刃有餘的物理學家幽默的口氣,他在人文科學方面淵博的學識,使他所敘述的物理科學文明史,充滿饒人深思的興味。並且更重要的,是作者所要強調的,不管哪一行哪一業,都要有「洞察」的精神,深思「洞察」的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