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當這個世界的資訊科技愈來愈發達,它的發展就愈來愈鑽牛角尖,愈來愈不合人使用。當我們要使用這些科技的時候就像書中所說的「在我的辦公室裡,有十樣東西都有時鐘,每樣東西都以同等的自信向我報告不一樣的時間,如果我想調整時間,就得瀏覽十套不同的手冊。….它們甚至可以知道房間裡有許多東西在重複做這件事,因此不需要浪費力氣報告同樣的資訊。」這是一種多麼讓人啼笑皆非的景象。
資訊科技大師葛菲爾德以實驗室裡的尖端科技為基礎,描繪出引人入勝的明日世界。他告訴我們電腦為何會消失、如何消失、以及你的東西何時開始思考、在哪裡思考。
全書第一部是「什麼」,位元與書籍的分別是什麼、數位表現的方式是什麼、「什麼」是穿在身上的電腦,有什麼作用?製造個人風格的物品是電腦和人類聯繫的途徑?
第二部是「為何」,為何要有使用科技的權利與義務?壞字眼?為何智慧與經驗是相關連的?為何我們使用電腦的方式像是窗子一樣?
第三部是「如何」,計算的本質是如何?媒體實驗室與產業界如何合作?如何才能把各學科價值展現出來?電腦如何消失?
首先,作者從鞋子電腦開始講起,「如果大家開始認為,人與東西都理所應當具有相關的權利;如果電腦消失,整個世界都成了我們的介面---那麼我就成功了」,多麼吸引人的一段話,吸引著每個人繼續看下去。
在「數位演化」的部分,作者提到,電腦有一個沒能達到的目標,就是「化於無形」,「資訊工業正處於笨拙的發展階段,它善於溝通自己以及一些其他人的需要,但是卻無法預先考慮到你的需求….或者我們可以盡力把技術與人連結在一起,技術不再存在。」「要想突破人與機器之間的隔閡,我們必須了解彼此最擅長的是什麼」,機器擅長的是能夠不斷重覆的動作,而人類呢?人類能夠分析、歸納,有推理的能力。
神奇咖啡壺是另一個例子,看了神奇咖啡壺的描述,讓我有種感覺,咖啡壺真像是一個長了咖啡壺樣子的人,它不僅能和你互動,而且能預估你的需求,這才是我們要的機器呀!
書裡還提到一個例子,很能讓人深思,「革命必然會造成破壞,有些破壞是無可避免的,但不斷揚棄舊的、歡迎新的,不一定是生存之道。只有極少數的成熟技術會被淘汰。」收音機的出現並沒有使報紙絕跡,而電視也不能完全取代收音機,電子光碟書能不能取代印刷書籍,仍是個值得爭議的話題。我們應該要掌握的是什麼是現在做得不錯的,是可以保留的,以便可以改善未來。
當我們經歷了數位革命,「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數位演化」,把位元從電腦解放出來,讓全世界都成為我們的介面。
在「位元與書籍」的部分,作者以介紹未來的書籍---「這是一本會改變內容的書,當你讀完這本書,可以從書本裝訂處下載新的內容到頁面上。」拉開序幕。
在「行遍天下」的部分(這個部分很讓我驚訝),作者的一個同事,戴著一個連著電腦的面甲,面甲上有螢幕,他用他所能想到的各種方式來看這個世界,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電腦可以幫他記憶、幫他查資料,他的身體既是經許可的視訊發射機,同時也是網路節點,可以教他買水果、也可以保護他的安全,這彷彿電影情節一般,可是它真的發生了。
這一章講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域網路」,兩個同時在使用「人域網路」的人只需要握握手,便可以交換彼此的電子名片。我們身上最適合做為「人域網路」平台的,就是鞋子,鞋子在我們走路的時候可以成為小型的發電廠,提供全身上下所有配件、手錶、眼鏡通訊之用。將來這種鞋子電腦甚至可以察覺人們的情緒變化,有助於幫助人們互相了解,不過,這又牽涉到隱私的問題,或許「人域網路」需要設限,不是每個人、每樣事情都可以分享。環環相扣之下,似乎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仍有做不完的事。
把電腦繡在衣服中,是很有趣的景象,我們穿的衣服可以播放音樂、鞋子可以控制聲光效果、以電子墨水做成的夾克,可以變換圖樣。相信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可以穿著電腦衣出門,比聲光效果、比科技功能,這個世界更加的多采多姿,不過,要和好朋友勾肩搭背,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我的母親曾告訴我,每當有人對你說話的時候,你都應當回應。」這個定律,對現代的人來說,似乎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因為若是你一天收一百封信,回到手酸,其他的事也都不必做了,於是我們便可不回信就不回信,回他人的信件似乎是有了新的規範。
作者的學生「他們的課堂知識扮演支持的角色,提供原料,然後到我的實驗室來,經過琢磨,成為完整的教育」,這是一種很新的體驗,把教室當成工作室,而不是一般傳統的教室。在實驗室裏,學生把知識運用到計畫中,充分了解並印證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學生上課的進度和內容,完全取決於學生本身,只有打破傳統上認為各學科必須教授某些特定東西的規範,才能展現知識的價值。
媒體實驗室的創舉還不只這些,打破軟體與硬體的界限、沒有組織的組織架構,使實驗室成為智慧工作群組,可以為了解決任何問題而迅速重新編隊,而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急著想要學習、想要解決問題。想想,這是多麼有效率、多麼有朝氣的一個群體!
「一旦學生知道如何閱讀文獻,如何教導自己,找到專家並向他學習,那麼上課就應該只是個輔助角色,用來輔導學生進入尚不熟悉的領域。」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就是如此嗎!數千年前孔子的教育理念,竟在隔洋的一隅實現了。
最後一章是我最喜歡的----「會思考的東西」。一般人在使用電腦和它的周邊設備時,常常會產生一種反應,那就是----憤怒,我們對它們有許多的挫折和不確定感,在文書處理時,它除了可以讓我們少掉一些謄寫的工夫外,簡直是只有憤怒兩個字可以形容,不只是增加了許多了解和修理它們的時間,更是浪費了許多紙。1997年美國華盛頓州甚至有一個報導,有一個男子在極端沮喪下,對著電腦開了好幾槍。
因此如何做出聰明的機器,是當務之急。「與其清出空間放滑鼠,不如讓你的家具或地板以電磁方式偵測你的舉動。電腦的圖示也可以走出螢幕,藉由一些聰明的材料,與生活中的有形物品結合在一起」,一整個家庭的電腦網路中心,可以是一個資訊暖爐,「不斷加熱位元來供應全屋子的需要…而資訊會適時從暖氣出氣孔釋放出來。」這會是一個非常人性化、非常適合人居住的房子。
在「一分錢的聰明東西」裏,我們再度見識到了實驗室有趣的構想,比如說廸士尼一分錢的票,可以記錄遊客的各種資料,指引他到適合的遊樂地點。一分錢的信封,可以自己找出分封的路線。
在「會思考的東西」世界裏,「藥箱會監督藥品的消耗情形,厠所馬桶能定時進行化學檢驗,而且這兩者如果發現了不正常的現象,會立即向醫師報告。此外藥箱也會通知藥局訂購新藥,然後由聯邦快遞把藥品與冰箱訂購的牛奶、洗衣機訂購的洗衣粉一起送來,藉由這種監測管道,更好的健康保險,可以更低廉的保費讓需要的人投保,而且療養院裏也可以僱用較少的人來看護。」我們的健保局為什麼不朝這方面努力呢!
這本書大大的改變了我們制式的想法,期待作者描述的美好世界快快到來,而且希望人們的道德知識也同樣提昇,寄望那是個安詳和諧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