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重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又是什麼?
這段話,真是發人深省。
是極致的感官享受,還是豐富的心靈饗宴;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是功成名就,亦或是家財萬貫。
每個人的選擇,或許都不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問自己,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我們的選擇會是什麼?
全書大致分成四個部分:「回歸簡樸」、「活在當下」、「喜捨感恩」及「同體共生」(借用星雲大師的分法)。
「清貧不是一般的貧窮,而是由自己思想與意志所積極創造出來的簡單樸實生活形態。」這是一種相當清高的境界,在現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要做到,著實不容易,可是,只要認同它,那可以是一個目標,可以把它當成生活起居的最高準則。
第二點「活在當下」,我想再加幾個字「快樂的活在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不可預知,唯有眼前的才是你真正擁有的,把握當下,而且是要快快樂樂的活在當下。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可是凡夫俗子並不了然這個道理,斤斤計較於升斗小利,有了一些資產就緊抱不放,即使遇人急需,也不肯施捨丁點,真是可悲!
最後一點談到「同體共生」,萬物基本上是一體的,而且也要在行動中實踐此一偉大之和諧。書中提到日本十二世紀的大歌人西行,他在山中粗陋草庵沉默修行,因為孤獨可以深化心靈,所以西行喜歡孤獨的寂寞。他也很喜歡植物,常常詩詠櫻花,還曾經將松樹擬人化,當成真正的朋友。在我看來,其實西行並不寂寞,植物是可以溝通的朋友,是最純真、善良的朋友。他曾經寫過「吾欲棄世,念花之心,殘存難去」,為花生,為花死,如此深意,真是另人羨慕。
羅老師導讀,深入探討「清貧思想」在物質方面的影響,並且經由多面向的討論,擴及「人際關係」層面。她認為,要是我們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也能夠有「清貧思想」,那麼就不會要求別人那麼多了,譬如就不會有父母太偏心啦!老公不夠愛我啦!孩子不夠孝順啦!之類的問題,由於欲求降低,我們的怨懟也不會那麼多,就沒有那麼多的煩惱。
老師又提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如何去面對。」人生無常,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對逆境,如何自處,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課題。
最後,老師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看法,那就是:「清貧思想並不是真理」,看待不同思想的人,要有慈悲心。因為這是一個多元的世代,每個人因為先天、後天的影響,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有顆寬容的心,能夠包容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
那本書我近來找了很久, 但也找不到... 因為巳多年前的書了... 在三聯, 商務等都絶版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