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遊習世紀

這本書並不是那麼好讀,雖然時間很趕,我還是花了加起來大約一天的時間才看完。

第一章介紹電腦玩具的歷史,從寵物蛋、電子雞到菲比精靈。菲比和人的互動程度,令人驚訝,它的臉部有表情,也有語言能力(是一種自創的菲比語),更厲害的是它能夠進化,愈來愈聰明,它們之間還可以互相學習,會安靜的利用我們看不見的光波溝通。等到它們完全成熟之後,由於人類對於人性的幻覺,每一隻菲比等於主人的化身,成了結合機械、電腦程式和演化行為的混合體,產生近似真實的生命。書中還記述,菲比救了喜劇明星的事,及菲比成了一個自閉兒的守護天使,至少教會他六個以上新的單字。

第二章講述能思考的電腦的歷史,從「土耳其人(出現於18世紀中,是最早的自動裝置)」、「杜林測驗(AI的黃金標準)」、「Eliza(一種檢查英語句子的程式,它能夠和你互動)」、「艾倫(一隻你如果靠得很近,會跑掉,再找個角落待下來的機器人)」、「雪奇(一個聽得懂「到骰子那邊去」的機器人)」、「成吉思(有六隻腳,每隻腳都分別受到控制,並不清楚其他腳在做什麼的機器人)」等。

史丹佛教授布魯斯建議,與其建造懂得環境每個環節的電腦,不如設計可以從與環境的互動當中學習的電腦,開啟了AI研究的一個新指標。布魯斯研究了一個又一個的機器人—它們或在收集空肥皂盒、或在尋找插座充電、或只是一副怯懦的樣子,非常有趣。

AI教父敏斯基出版了「意識社會」,書中假設,人類行為不是受單一因素影響,而是由一個「存在於你腦袋裏的小人」為你帶來意義和刺激,你的想法與行為都源自於你大意識裏相互爭執的小意識。敏斯基的概念在電子雞和菲比精靈上具體化了。兒童們為菲比精靈定義為它們既非人亦非獸,但是同樣擁有生命,是生命的第三種答案。它將不只是個電子玩伴,它可以協助我們從充满無限可能的童年,培育出更好、更具人性的人,當孩子從外在世界看到自己的翻版,當他們可以探索外在世界,並且型塑自己的行為時,他們將會發展成一個更好、更具同情心的大人。

AI研究者從兒童發展權威皮亞傑學到了「發生認識論」,發明了小娃娃「卡格」。「發生認識論」認為孩童一直以感覺在探索世界,他們與世界的互動,幫助他們明確說出足以解釋世事的理論,此過程中的每一步,糼兒都會應用其逐步成長的邏輯思想基礎,來測試真理,修正為新經驗,迫使他們重新思考對於世界的理解。卡格具有視覺和聽覺,可以感覺自己的身體,可以像嬰兒般轉動頭、頸、手臂和身軀。最後作者提出一個質疑:機器能有感情嗎?帶有感情的機器真能稱為機器嗎?或許將來會有新的定義吧!

第三章介紹網路生活的本質,一開始介紹奇斯米機器人,奇斯米沒有身體,只有頭部,它較先前的機器人進步的地方,是它的臉部表情相當豐富,它希望有人逗它、陪他玩、喜歡發現新事物。再來介紹MOO,類似線上聊天室,你可以在此開闢一個房間,隨意放上擺設物品,網路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來到你的房間,翻翻桌上的報紙、聊聊天。可以匿名方式與別人溝通,甚至可以化身成好幾個人格。

第四章介紹電腦樂高,作者按照電腦樂高的標示,一步一步的組合,並且在修改程式的過程中,發現莫大的樂趣。他形容寫得好的程式就像首詩,每個元素都恰如其份展現出其優雅的結構。而像FORTH、PERL、JAVA,也都是因為玩家從對電腦樂高的熱愛,衍生出來的。

第五章介紹奈米科技,雖然看過兩本奈米科技的書了,這章的內容仍然讓我驚訝。首先從科學大天才費曼開始,費曼開啟了奈米科技的研究。英特爾的創辦人之一戈登摩爾的「摩爾定律(半導體會以固定速度改良,每隔18個月它們都會因某個因素使體積變小,也會因某個因素而加快速度。)」使費曼的理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驗證。於是全世界各個角落的科學家,都對這個議題投入最大的關心。人工血液、醫學奈米機器人、急凍人復生等,許許多多我們能想得到的、無法想像的,都有人投入研究。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奈米組合器離開實驗室,會發生什麼事,專家說整個地球只要72小時,就只剩下大量的奈米組合器,它們比空氣還輕,不受重力牽引,可以隱形地來去,甚至可能逃過地心引力,朝向太陽系其他星球飛去,所以未來奈米科技需要像生化科技一樣,要有政府的指導方針以防止污染公眾領域。

第六章介紹網路連結智慧,將個人的機器人設計活動變成一種集體發現過程。譬如太空科技,靠著網路連結,集合眾人的智慧,我們或許可以發射眾多的奈米小太空船到火星上去,並傳回資訊,避免因為著陸撞擊而毀損。作者舉了一個例子「魔法師公會」,小朋友可以自己上線,藉由網路教學,一步一步學習,用碳元素製造苯,再將苯圈圈串成奈米大小的鐘錶裝置,學習有關齒輪比例和轉矩的知識,不久之後,他就有一個會轉動的時鐘。然後他又不斷的學習,做出一個奈米電腦。技巧更趨純熟之後,他研究植物,並結合數學,進行品種改良,於是他創造出了一朶僅有五億分之一公尺高的完美玫瑰花。

第七章討論到超連結的問題,介紹超連結研究的歷史,19世紀末的耶穌會教士狄夏汀,研究物種起源,發現生物長到一定的體積之後便不再長大,而將其能量改為往內發展,讓內部變得複雜。狄夏汀發現,人類的出現,代表神經系統的成長從增加外在尺寸轉為向內複雜化發展,從對環境的認識轉向自我的意識。狄夏汀視進化過程的「發現」不僅是人類歷史的頂點,同時也是生命史的最高點,每個人的意識是進化在自我注視、自我省思。他並相信,每個人的單一意識一定會形成集體智慧,像大氣層一般覆蓋整個地球,也就是心智層。心智層會製造一個人類潛能的空間,而非同質、無聊的集體智力。這種過程一旦開始,將會快速蔓延,改變每一顆心靈。作者認為狄夏汀的主張,和網路的本質很像。當作者費盡千辛萬苦,頭一次利用滑鼠及馬賽克瀏覽器,點、點、點,點入網路的超連結世界時,他笑了:「想像一下我露齒而笑的模樣,就像貓咪剛吃下全世界最美味的金絲雀一般,我足足笑了兩個星期。」。之後網路商機出現了,創造了許多的百萬富翁。

第八章介紹結合網路的電腦遊戲,由於「資料手套」的誔生,虛擬實境有了長足的躍進,而作者和友人設計的VRML程式,又促使虛擬實境技術更加發達。文中介紹T-Vision,利用嵌在凹槽的一個圓球,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虛擬實境上環遊世界,影像甚至清晰到可以停在任何一棟建築上。新力公司利用虛擬實境技術設計電玩「PS2」,造成瘋狂人潮,令人咋舌。

第九章介紹虛擬實境衍發出來的「數位藝術」。奧地利的「Ars電子節」曾經展示過一個作品,叫做「遠距花園」,任何在網路上的人,都可以利用這個裝置的電子手臂,種植自己喜愛的植物,相當受到歡迎。另外一個叫「水星計畫」的作品,可以讓人們在沙盆中挖寶。網路就好像太空船,將我們的感覺帶到已知世界的邊緣。網路讓我們陷入自我的幻覺,也讓我們看到超乎想像的東西,甚至讓我們對於腳下的地球有了全新的感覺。

結語介紹了一個叫「滲透」的虛擬實境,這件作品以大自然景色為主,每個物品都呈半透明狀。玩的人必需戴立體眼鏡,胸前綁上彈簧電阻器,連接到電腦,讓電腦感應到吸氣及擴胸的動作。到了滲透裏面的人會發現,自己進入無重量狀態,漂浮在一個朦朧混沌的自然世界,非常的令人興奮。作者發現一旦你所處的空間改變,你對時間的認知也會跟著變。玩過的人都覺得時間過得好快,非常感動,就如同現代教堂的光芒,在這裏,人們發現尊敬、驚奇與和平。

看完了這本書,在很多方面填補了我過去知識上的漏洞,譬如說電腦玩具、虛擬實境、網際網路的歷史等,看到了最新且震憾人心的發明,如「地球現測儀」及「滲透」,而且,讓我能夠更了解我那些學理工的弟弟是在研究什麼,也驅使我進一步探討兒子在玩的電動玩具對他的影響;我想,多讀書,刺激我們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探究,對我們及我們的家人,及周遭的親朋好友都會有莫大的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