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e貓掉進未來湯

這是一本讓讀者感覺相當愉快的書(很可能和作者活潑可愛的個性有關!),讓我找回了一絲絲漸行漸遠的童真。

整本書視覺感十足,要是拍成電影,一定很好看,我想。

第一章「未來的湯」,任誰看到「有營養又能理解」的湯,一定也和作者一樣,被唬得一楞一楞的,一定要去一探究竟,雖然文末發現不過是愚人節的一個笑話,不過經此一刺激,似乎創造力也跟著活絡了起來。而未來的湯引出來的「會思考的麵線」、「能分辨流理台的罐頭」及「有情感的義大利麵」似乎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第二章「色迷宮」,是作者「色彩在媒體科技中的應用」課程研讀經過,第一堂課,老師就問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問題:「(灰色的)桌子是黑色的還是白色?」,灰色的桌子當然是灰色的,有什麼疑問嗎?老師拿出了一個測光器,魔術在此發生,測光器能測到輻射能,灰色的桌子搬到陽光下,會接近白色,而在黑暗的房間裏,看起來卻是黑色。

第三章「汽車華爾滋」,非常有趣,藍紅兩部小汽車利用「訊號辨識系統」,大跳華爾滋;樂高玩具利用「羅果智慧語言」,竟然成了「可程式化的磚塊」,可以自己走動了起來;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動手創造、餵養的「虛擬魚缸」;「說故事的墊子」可以讓小朋友自己修改故事內容;「故事蟲」是一節節的毛毛蟲,重新組裝可以改變故事的情節….。

第四章「兒童帝國」敍述媒體實驗室舉辦的「兒童高峰會」,會中有可用文字互通訊息的「呼叫器」、可顯示全球共通標準時間的「網路時間手錶」,把個高峰會辦得熱熱鬧鬧的。

第五章「玩具總動員」和第六章「寵物螞蟻」,是作者研讀「虛擬世界的互動技術」課程經過,第一堂課,老師要同學各帶一隻電子雞回家養,別懷疑,就是幾年前流行一時的寵物玩具,作者覺得太簡單了,不好玩。第二堂,老師請大家回家養比較複雜的「怪物」,怪物由電腦隨機組合DNA,所以很難養出聰明的怪物,陣亡率很高,養起來很挫折。好,再進展到觀察螞蟻,老師說:「一個好的虛擬世界中的角色,必須能適當地傳遞出它的企圖心」,於是作者和同學就努力的觀察螞蟻的「企圖心」,之後並以「貓」為主角,作一系列的研究。

第七章「虛擬豆腐˙腦」,這章跟廚房有關,聰明咖啡機、會叫的手套、酸鹼偵測匙、有智慧的流理台、看得到的電話(每個打電話來的人,有不同的顏色)。最後,當然跟五臟廟有關,研究生怎麼知道的廚房有食物?他們想出了「食物偵測器」,連上網路,當食物出現的時候,電腦就會發信通知普羅大眾。

第八章「閩斯基」,這章介紹幾個老師:把魔術方塊PC化的伯丁、身兼媒體實驗室終身教授、模特兒及兩個小寶寶親愛媽咪的佩蒂、人工智慧始祖閩斯基。

第九章「音魔」,「穿在身上的電腦」在這章有清楚的描述,而「分離音響聲」也在這章和大家見面。

第十章「濃情電腦」,這章講如何讓理性的電腦擁有「情感智慧」,讓電腦可以分辨不同的情感刺激、幫助人類的情感溝通、或是對不同的情感能有適當的反應。

第十一章「數位巴哈」,研究「超樂器」,讓沒有任何音樂知識背景的大、小朋友,都能在短時間內發揮創意,譜出屬於自己的曲子;同時,也能享受親手演奏樂器的快樂。還介紹了會發出聲音的布料、音樂球等。

第十二章「夢工廠」,是這本書的總結,「媒體實驗室裏大概住了四百位天才,和他們的狗」,實驗室充滿了動機和驚奇:「聰明的床」可以躺著玩Game、「神奇螢幕」可以知道房間裏有幾個人、「音樂瓶」可以發出不同的音樂、「滿桌的漣漪」打乒乓還可看到桌上如水波般的漣漪,同時探測球的位置…..。

作者提到「這是一個會讓人熱愛自己工作的環境---這個動機激勵著我一路學習」,作者從物理跨足媒體實驗,再到電腦程式設計,因著對工作的喜愛,自動自發的學習,這種精神讓人感佩,也讓人羨慕有那麼好的環境。「媒體實驗室裡的課程是為這些動機設立的,沒有考試,沒有固定的教材,沒有預設立場的學生,但是,一定有『展示』」,形容得真是確切極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靠「動機」二字,只要有動機,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

這本書讓我想起上學期我們讀過的「當鞋子開始思考」,也是介紹媒體實驗室,書中的「鞋子電腦」、「電腦眼鏡」、「人域網路」、「聰明家電」、「數位書籍」、「會思考的東西」,那些至今仍讓我映象深刻、並且熱切期盼的實驗,在這本「e貓」裏,得到了更清晰的影像。

在驚歎現代科學的進步之餘,書中的某些情節,讓我感慨國和國之間知識、財富差距,要是媒體實驗室搬到台北,是一種怎麼樣的狀況,會不會有一、兩個企業願意贊助這樣一種在「玩」中研究的機構,會不會有足夠的經費,想玩什麼就玩什麼!

看完書,也激起了我一些想法,要是家裏養的九重葛和黃金鼠奇奇能夠連接電腦,讓我知道它或牠的心思,知道何時心情如何,當它們發出求救訊息的時候,我能接收得到。還有就是客廳的那面空白牆面,我本來是在等女兒的「曠世鉅作」,不過,現在我又有了另一種想法,我想要放一面電腦螢幕,隨心情變換桌面,這種生活多麼fun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