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物理學家的靈感抽屜

作者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天馬行空的方式,運用眾所周知的事例,呈現科學研究的一些複雜觀念,我們隨時都會看到學生時代就學過的一些定理或定律,在他的筆下得到了新的闡釋,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動和新的認知,科學定理不再是那麼無趣的東西,它會在現在、或者是在可能的未來,改變我們的想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中推論歷史上的大科學家、一些先知先覺者,可能就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混血兒,不然怎麼會有那麼聰慧的頭腦,可以推論或是預測幾百年以後的事呢!(辜且聽之)

以下就書中我較有感動的幾篇,說一些我的想法。

第四篇「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第一句話就點出了重點:「我猜想,我們之中很少有人真正自己去求證過地球是不是圓的。」

任何人都不應該輕易接受任何理論,當我們看到了一件事情的表象,不要冒然接受,仔細的探討這件事情的背後,是否隱藏了什麼,是不是被某些人扭曲了,是不是可以換個立埸想想,或是說可以的話,親身體驗一下,這樣子得到的,才是自己的,「能告訴他人,你把一些東西從零件組成,那些便是你真正了解的東西,這些過程和成果就有一種特別滿足的感受。」這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十六篇「I等於V除以R」,這篇闡述科學的客觀性及科學與藝術的不同點。作者先敍述他和日本科學家一前一後發表了同一個計算結果,「科學的這種客觀形勢是支持科學強力支柱;可是同時,這種形勢也從某一方面來說,把科學中的人性去除了。」。因為科學研究常有好幾種不同的方法可得到同一結果,所以「這才是結果正確與否的指標,而不是繫於個人的科學表達能力。….在這總體的形成過程中,個人的貢獻就被溶化不見了。…這種力量足以使人敬畏,也使人有信心。」。

諾貝爾獎得主戴爾布魯克曾經說過:「一個科學家的訊息並非缺乏普遍性,而是這普遍性被編入一個無名無氏的總體。一位藝術家的訊息永遠同它的原始形式連接在一起,然而一位科學家的訊息卻被人改過、擴充,與其他的構想及終果熔成一條智識和構想的河流,這河流就是我們的文化。」

所以科學家就是命中註定要當路人甲或是路人乙,可是有一點很重要,科學家需要人們把他們當人來了解。

第十八篇「給星星的時間」,闡述應用科學和純科學的問題,美國對科學的支持「是基於有否實用價值,或是否和工技企業有關」、「自二次大戰以來,科學成為一個大生意經」,讓作者不勝欷歔。

作者認為「純科學使我們懷抱希望,它供應了未來工技發育的土壤,它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它能給我們的文化一種不朽性。」「我們從純文學中學到的是真理。」

這讓我想起人文和科學孰輕孰重的問題,我們的社會嚴重的輕人文而重科學,殊不知任何一種學科,它能夠興起、能夠盛行,一定有它基本的合乎人性的哲學和理念。今天,我們瘋狂的追求一些表象的技術、一些或許是眼前對人類有用的方法,而忽略了它背後的深意,最終只能說是追求到了一些沒有生命的軀殼、一些用掉即丟的東西。

另外,作者提到一本小說,小說中說「這基金會以非營利社團名義註冊,工作主旨是使後代人受益。…基金會只支持至少在兩個世紀後社會才能受益的科學研究」,在這個唯利是圖的社會,還能聽到一絲不一樣的聲音,真讓人感動!

梭羅曾經說過:「我們在聚財給後代用時,在成家或立國時,或者立功立名時,我們都還是不免一死的凡人。可是在涉及真理時,我們是不朽的,不必恐懼更變和意外。」。作者把純科學和偉大的繪畫、劇本、交響樂,一起看成珍寶,即使藝術家或是科學家不存在了,他們的作品還能永垂不朽!

第二十篇「宇宙起源」,人類一直希望能夠征服自然、創造自然,這篇是闡述科學怪傑「史帝芬•霍金」的「宇宙起源說」,「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科學家寫出了宇宙創生時的初始條件,而不再只是描述大霹靂發生後若干分之一秒的事。…這種預測可能可以告訴我們,宇宙是否會永遠擴張,或者它會擴張到一極大值就開始崩塌;也可能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行星會存在,甚至為什麼會有時間。」,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意願,是要讓這些理論及方程式,把人類帶到肉體到不了的地方。

可是作者有一個疑問:「在物理把宇宙的創生化約成一道方程式之後,是否還有上帝的地位。」,作者的一位同事告訴他:「這是衪自己的選擇。」。有些人選擇那是上帝的旨意、有些人強調無神論、有些人在有沒有造物者之間徘徊,我們懼怕把面紗揭開,但是仍舊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而去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